对我而言,从小看着沥沥淅淅的小雨,莺歌燕舞,草菲花羞,漫步在那长满青苔藓的石板路和窄巷子,惹得水车多情的吱吱呀呀,那花花绿绿的雨伞下藏匿着少女的情怀和心事,那份小桥流水人家的惦记,那份绿蓑衣鳜鱼肥的闲情,使得我无比渴望着江南的美好。
在我心底,婺源就如一坛绍兴黄酒,愈陈愈香,仿佛为了等待某个人不愿意打开。之所以不会轻易去碰触,不是因为她的瑰丽,不是因为她的多彩,不是因为她的婉约,不是因为她的娇羞,仅仅想着保留着她,放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直到坚持不住,直到心驰神往,直到无可奈何,直到承受不了那份遐想,再假以时日,用心探访,走进这个神秘而又芬芳的地方。
我知道,婺源在我心底间已经摇曳,仿佛那片灿烂已经向我招手,我仿佛看到了那青瓦白墙的乡间建筑,隐隐还有飘逸的纱巾。
婺源,一个梦开始的地方。走进,就为了一点一点看到她的秀美,一步一步触摸她的韵味。
李坑
转了几个村落,绕过两条小河,便来到了李坑。这是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水乡小村。满街五颜六色的雨伞,拥挤着青石板路,徽派特色的民房,廊檐上飞出昔日的风流,红灯笼的木窗,“吱呀”一声被撑开,深蓝布衫的少妇从窗里探出头来,一脸灿烂的满足,那种宁静,那种悠闲,让人艳羡。
沿溪而上,可以看到光明茶楼,大大的招牌旁边悬挂着巨幅电视连续剧《青花》的剧照,画面上的赵雅芝、斯琴高娃正在微笑品茗,背景是青翠欲滴的绿茶,加上白墙黛瓦,和谐的演绎了一副淡雅的山水画卷。
花上20元,我也在茶楼里享受了半天的惬意时光,就着一杯茶,欣赏来来往往的游人与这古老的小村庄,想着属于自己的小小心事。
汪口
“鸟鸣鸡鸣传境外,水光山色入阁内”描绘的便是青山环抱、绿水依流的汪口村。石桥下的小河,乌篷船载着有梦而来的人们,划进你的梦中。是啊,那些逝去的韶华,深深的岁月锁着短短的青春,无数青丝守成白发,才有了今日。斜风细雨下沧桑的容颜,而蹉跎的青春都被人忘记了。似乎那些坐在墙角纳着鞋底的老妇,生来便该是这般苍老的模样。
汪口最精彩的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俞氏宗祠。占地一千多平方米,主祠高达三层,整个宗祠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工艺精湛、独具特色,被誉为“艺术宝库”。
只是可惜,来得不是时候,错过了恢宏的“周礼”表演,很是遗憾。如今,站在村口,除了想象当年“千年古商埠”曾经的繁华,再也没有什么可看之处。
江湾
都说江湾的风水好,的确,这里是三山环保的河谷地带,东有灵山,南有攸山,北有后龙山,梨园河由东而西呈S形从三山谷地中穿行,山水交融,平添了几分灵气。极目远眺,远山近坡,满山红叶竞相争艳,似红霞缭绕,情趣盎然,灰白的民居与枫林之红交相辉映,形成别样的风光。只是万叶飘丹下,终究没有看见,那个打着油纸伞,娉婷的背影,向往的江南女子。
走进清同治年间户部主事江桂高的敦崇堂、清末明初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的三省堂、古私塾德庆堂、清代徽商建筑培心堂……那些早已破旧的桌椅,墙上早已褪色的家训,空气里氤氲的往事,让我深陷其中。
穿行在老街里,店铺鳞次栉比,都留着明清时期的风韵。久久摩挲着店堂里的老柜台、老货架,闻着千百年来不变的香醇茶味,望着古老的烽火墙,我仿佛穿行在时间隧道里。
邂逅婺源,繁华已逝,这座南方小镇有着小家碧玉般的清新脱俗,她的秀美和古朴依旧让人流连忘返。也正因如此,奇妙的婺源之旅,才会成为我永恒的魅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