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下旬至5月初,我随团游美国。
穿越森林平原
由纽约经费城、华盛顿到宾夕法尼亚,高速公路车程600余公里,大巴在平原森林中穿行。由于水土良好,长期蓄禁,原始次生林十分繁茂,形成了视线屏障,除了头顶一线天,无法目睹屏障外的景观,只有经过大小城镇时才能扩大视野。
有资料表明,这样的森林面积占美国平原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居自然环境总体好于我曾看到的欧洲国家。
人均耕地21.4亩
世界有三大黑土地,从大到小是乌克兰、美国密西西比和中国的黑龙江。前往尼亚加拉大瀑布须穿过密西西比黑土地。
偌大的黑土地上并非全部是耕地,大小农场由宽阔的森林隔开。农场面积一般数千亩,耕地十分平坦,未见梯田。耕地边沿林地中的农场主别墅和一坪农机,是这里的典型农村景观。一半耕地种的是黑麦草,证明美国的养牛业规模相当大。与欧洲人一样,美国是大量消费肉蛋奶的国家。
由水牛城往芝加哥,飞机在绿色的平原上飞行了约两千公里。在万米高空看黑土地,浅绿的耕地镶嵌在深绿的森林当中,蜿蜒的河流和大小湖泊因反射天光而成为平原上的亮丽符号。
资料显示,美国人口密度31人/平方公里,是中国人口密度140人/平方公里的22%。人均耕地面积21.4亩,是中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的15倍多。如果达到中国的土地开发强度,它的耕地面积还会增加三成。
城市印象
美国1776年宣布独立,1883年结束与英国的独立战争,但欧洲人的殖民早于美国独立两百多年。纽约等大都会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从纽约到夏威夷只见到四处建筑工地,正在重建的纽约世贸中心接近封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早已结束。城市风貌普遍不如中国新潮。
旧城反映历史的特征与局限,按马车交通规划的城市,石铺街道狭窄弯急,常使公交大巴拐弯十分困难。鳞次栉比的商住楼,虽沿袭欧风,但已删繁就简。行道树或有或无,无方寸绿地和可坐之处,走累了只能进咖啡馆。旧城的格局与欧洲古城相同,也与中国旧城无本质区别。
善于创新的美国人也改变不了这种老城旧貌,因为土地私有制使集约开发和旧城改造变得十分困难,但珍惜和保护历史风貌的做法也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华尔街街址原是西班牙人修建的一道隔离墙,后来英国人拆墙筑路建房,直译应叫墙街,华尔街只是它的音译名。街道长500多米,宽20米左右。在这个狭窄的街区聚集了十余家世界级财团。密集高耸的楼群不仅使地面难见阳光,也使原本高大神圣的教堂被挤压成了侏儒。由于网络交易取代了现场交易,股票交易所的喧嚣热闹已经不再。除了游人,难见有人出入大楼。“9.11”之后,为了防止恐怖袭击,财团所在路段竖起了巨大的钢铁路障。行走在这条街上,总觉得阴冷和压抑。
纽约时报广场位于曼哈顿岛,好莱坞新片首影式都在这里举行,称霸全球的美国电影也从这里走向世界,故被称为“财富与艺术魔幻交手的三角地”。广场因纽约时报总部迁此而得名times square,但被国人误译为时代广场。广场成梯形,平均宽度30多米,长不足200米,仅相当于中国城市次干道的一个喇叭口。广场之小与名气之大,形成强烈反差。
第42街是纽约最繁华的商业街道之一,街面宽约25米,四到六层的砖石房与玻璃幕墙高楼错落拥塞,远不及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宽广漂亮。大小店铺销售世界名牌服饰,我进了几家店子,看到顾客少于店员,美国经济低迷由此可见一斑。
位于华盛顿的国家行政中心有着广阔的草地、密林与水面,出入未见门岗,就像一座城市公园。法国建筑师为行政中心规划了十字架式主轴线,十字架的上端是国会大厦,垫底(基础)是杰卑逊(独立宣言起草者)纪念堂,左右是白宫、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居于十字中心。四到八层的政府各部与展览馆在国会山下依序排开。外交、财政与商务三大部的办公楼面积之小出乎意外,他们的体量之和也不及中国外交部大楼。至于五角大楼则远在数公里之外的密林中。
白宫的南草坪中有一块直升机停机裸露土坪,用1米来高的铁杆麻绳隔离,是总统座机降落、会见公众或新闻发言人会见记者的地方。我们漫步在这块草坪上,可以看到白宫,但被挡在一人高的鉄栅之外。只见到两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立于栅门边,但头顶不时飞过的巡逻直升机,表明这里有着高度防范。
登上帝国大厦俯瞰纽约全城,脚下的曼哈顿岛和哈德森河两岸,林立着近七千座高楼。如果将纽约称作“高”城,我们所到的其他城市绝大多数是“矮”城。低矮的住宅掩映在树林之中,远处不易发现。只有行政、金融、大公司的办公楼和教堂等建筑才会突出于天际线。如果从远处看到了这样的高楼,证明那里就是一座城市。
这些平面延展的城市,人口密度相当低,依我的职业经验判断,美国一座十万人口的小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与我国50万人口的大城市相仿。
木构别墅与木电杆遍及城乡
城乡住宅并无区别,大多是两层的独立宅院,每户建筑面积两三百平米,未见联排别墅和单元式住宅楼。
以中国的别墅概念衡量,美国城乡住宅可称为独立别墅。与中国别墅不同的是,几乎都是木构,体型简洁,装修靓丽,地面架空0.6—1米,都有一个精致的木制入户门廊。
遍布城乡的架空电网,除了高压塔是钢构外,支撑电网的都是笔直的原木。木材看似原始,其低碳、环保、经济和可再生性远胜钢铁、水泥。
美国的木材都从加拿大进口,本土的丰富林源林地只用于保护人居环境。
荒漠中的赌城
太平洋的雨云被内华达山脉所阻,内华达高原十分干旱,人居环境恶劣,却有利于机械保养,所以美国最大的空军基地就建在这里。
除了从科罗拉多河引水的拉斯维加斯和极少数有地下水源的村镇,不见鲜绿植物,但有多种灰绿色的草类与灌木遍布于高原山野。这些草木非常耐旱耐寒耐贫瘠,即使在红色花岗岩裸露的山坡山顶也能顽强生存。有了这些植被的庇护,这片荒原未见沙化,据说这是源于科研育种与飞播的成功结合。
赌城要养活一棵大树,每年需花近万美元,因此无大片鲜绿绿地,小块的草坪树丛与唯一的水面位于城市中心,每天傍晚开放的音乐喷泉与周边赌楼的霓虹灯交相辉映。旱漠见水景奢华,是炫耀赌城的一大手笔。
这里的居民与建筑都为博业服务,一二十座二三十层的豪华宾馆提供吃住赌玩购一条龙服务。同时这里也是国际会展中心。
荒漠景观与世界赌城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游客和参博者,也吸引了内华达州九成居民来此就业居住,居民超过190万。
高悬1300米的玻璃天桥
经科罗拉多河亿万年的切割,形成世界罕见的科罗拉多大地峡。2011年由美籍华人投资建成的玻璃天桥悬挑于科罗拉多河岸1300米高的垂直岩壁之上,突出崖壁25米,马蹄铁状的高强工字钢悬臂支撑着玻璃桥面。
我小心移步前行,站在天桥最外端,看江对岸红、黄、灰相间的水平状岩相,就像是一幅幅地质图画,俯视脚下的科罗拉多河,有如一条小溪。
河湖海
尼亚加拉大瀑布集上游四大湖的来水,平均流量5720立方/秒,大于长江三峡流量,落差53米,瀑布流量居世界第一。河水跌落所形成的水雾弥漫于河谷,并在瀑顶形成二三十米高的云雾。当天丽日当空,鲜艳的彩虹就在眼前,经久不息。
乘垂直电梯下到谷底,再乘船贴近瀑布体验,瀑布撞击谷底如雷轰鸣,水气横飞,即使穿上长雨衣,外露肢体也受到“亲切洗礼”。随瀑布跌落的鱼虾成了海鸟的美食,数以万计的海鸥,或在暴雨中捕食,或在崖脚栖息。相对于匆匆来去的游客,它们是这里的常年居民。
彩虹、丽日与暴风骤雨同在,强大的瀑布与顽强的海燕共舞,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我们走进瀑布上游两条分叉河上之间的江心岛,但见松鼠在草坪和树上自由嬉戏,旁若无人。河水清澈透底,水中苔丝清晰可辨,使我想起孩童时代家乡的山溪。
大瀑布上游流域广阔,有芝加哥、底特律等大城市,人口稠密,水质却如此之好,环境治理令人信服。
夏威夷在北回归线以南,所在纬度与海南岛相近。由于远离大陆,气温与温暖海水贴近,无强烈气流,无寒冬酷暑,一年四季海风习习。当地居家不用空调,衬衣T恤四季可穿,是世界最宜居住地之一。这里的海滨别墅价格昂贵,不少归各国富人名人所有,张学良的晚年也是在这里度过的。
我乘潜艇游览了这里的海底世界。从浅滩到深海,水色由绿变蓝,未见污染和漂浮物。
小潜艇在50米深的海床上缓行,隔着厚玻璃窗看到用废船与飞机残骸堆积的人造礁,大小鱼龟漫不经心地徜徉其间。或许是浮游生物多在海面繁殖之故,海水的能见度由上而下逐渐加大,在海底可以以看到千米之外的海底丘陵。
游军港
圣地亚哥港是美国西海岸的海军基地,也是重要的旅游景区。
海港码头停泊着一艘退役的航空母舰—中途岛号,供游人免费参观。中途岛号曾为挫败日海军立过战功。
在翠绿的草坪上,竖立着三层高的海军士兵与少女狂吻的彩色雕塑,系依据欢迎二战士兵凯旋所拍的新闻照片塑成。据说这位水兵是这艘航母最初入伍的67名水兵中唯一的生还者。
游船在距离各类军舰三百米左右的水域徐缓前行,游人可以自由拍摄。回程穿过连接城区与海军基地的桥梁,该桥中央三跨的梁板作了特殊设计,即使被炸毁落于水中也能漂浮起来,便于拖离,不至于堵塞航道。
夏威夷在二战时还是一个独立的土著群岛王国,直到1959年才由王国议会投票加入美国,成为美国的第五十州。当年美国租用了它的优良深水港,港湾中心有一状似珍珠的小岛,海港因而得名。港中除了若干现役军舰之外,还有两艘被日军击毁的美舰。其中一艘浮于岸边,供人参观,一艘沉没于珍珠岛旁,死难官兵仍在沉舰之中。为悼念亡灵而建的纪念馆与这艘沉舰组成一个大十字架。凭栏俯瞰水下,战舰依稀可见。
难见火车
美国有世界最长的铁路网,曾经的交通老大如今黯然失色。我们在美国只见到两列客车和两列货车。由于成年人几乎一人一小车,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空运十分便捷,高铁落后于中国,铁路运输已经式微。千公里以内自驾车,千公里以上乘飞机,已经成为普通美国人的出行方式,只有退休老人偶尔乘坐火车。
想起郑和
美洲原是四千多万土著民的美洲。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人经过持续入侵、杀戮和大量移民成了美洲的主人,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冒险、贪婪、残忍的历史和丛林法则的实效。
比哥伦布西渡大西洋还早87年的1405年,郑和率领的庞大舰队下西洋,先后七次,到达南海、印度洋多国和东非。当年郑和的舰队有舰船百余艘,船员两万七八,比当今美国最大的尼米兹航母群七千来人大得多,可谓空前绝后。
回顾昔日中、欧航海实力与探险结果的巨大反差,我们难免发问,强大的明朝舰队为什么未能发现美洲和澳洲?曾经长期领先于全球的华夏文明,为什么到了近现代落后于西方?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怎样才能自保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