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非公企业“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7-01-10 信息来源:邵阳市政协 作者:王建军

——王建军委员代表邵阳市工商联的发言

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是全国工商联组织发动广大非公经济人士投身扶贫攻坚伟大实践的一项重要举措。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广大非公人士踊跃参与,全力投身,取得了可喜成效。目前全市已有67家非公企业与126个贫困村联姻合作签订《村企结对帮扶及共建协议书》,投入项目资金总额6.57亿元,助力贫困村增强造血功能,带动2000余贫困户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阔步前行。帮助贫困村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销售农土特优名产品1.4亿元,向贫困村捐款捐物共计1473万元,为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奔小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市扶贫攻坚已进入决胜阶段,要确保市委提出的在2017年以前邵东和三区全面实现脱贫,2018年以前其余8个县全面脱贫摘帽,任务还十分艰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在全市扶贫攻坚战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协调合作,整合各类资源。切实整合部门资源,要把万企帮万村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精准脱贫整体规划中统筹考虑,整合使用财政扶贫资金、企业捐赠资金以及社会其他扶贫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确保基建投资、移民搬迁、社保兜底等各方面政府力量不减,使各类各项扶贫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各级工商联和扶贫办要发挥好组织指导和统筹协调作用,政府其他有帮扶职责和帮扶能力的部门要积极配合参与,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协调配合,从而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工商联、扶贫办和光促会要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总结工作经验,会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部署制定下段工作计划。同时,要把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和各级政协开展的三个一助力脱贫攻坚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扩大行动的影响力和扶贫的实际成效。

2.突出产业扶贫,做好精准文章。要鼓励中小微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结合当地资源,形成产业链优势,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要探索村集体、家庭入股方式,建立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家庭的互利共赢机制,让贫困村、贫困户分享开发收益,构建双赢格局。要引导民营企业精准对接扶贫项目,当地政府要对需要帮扶的贫困地区及贫困村,认真研究和梳理一批扶贫项目清单,供企业选择。企业要对扶贫项目进行详细摸底,分析贫困村中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特点,因户因人选择精准帮扶措施,实现企业和贫困户的有效对接。要引导参与行动的非公企业瞄准帮扶村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解决一批贫困户劳动力就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帮扶方式,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利益连接机制,使贫困村有稳定增收的产业。发挥非公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以及渠道和信息优势,通过采购、代销、委托加工、农企直通车等形式,帮助结对村对接外部市场,带动农户增收。引导非公企业指导和扶持结对村致富带头人创办企业,组建或参与管理农村合作社,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组织化水平。在结对村设立产业帮扶基金,按照低息运行、滚动发展原则,以金融手段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同时利用互联网覆盖面广的强大优势开展电商扶贫,帮助贫困村的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3.注重就业扶智,开展公益捐助。扶贫先扶智,要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精准扶贫,让贫困地区青年更好接受高等教育,帮助贫困村改善教育环境和办学条件,帮助贫困家庭子女解决上学难问题,切实改变贫困地区人民精神面貌。要引导非公企业采取多种形式,通过本企业或上下游企业为贫困村提供就业岗位,鼓励企业自办或与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劳务技能培训基地,为贫困户开展定向培训,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和可持续就业能力,实现就业一户、脱贫一户。同时,引导非公企业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倡导和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直接捐赠、设立扶贫公益基金或通过光彩事业促进会等公益组织开展扶贫。通过捐资捐物、助老助残、助学助医或志愿者服务等,改善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就学就医条件。

4.发挥好商会作用,扩大覆盖领域。基层商会和行业商(协)会作为工商联的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联系面广、沟通密切的优势,广泛宣传发动,组织更多会员企业参与到行动中来,拓宽行动覆盖面;要善于通过商会延长工作手臂,把行动任务分解到商会,把落实行动任务作为考核商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增强行动实效性;也要善于通过商会带动更多的社会扶贫资源,放大扶贫效应,扩大行动影响力。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

邵阳市政协委员                党派中共

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界别工商联

68.8K
  打印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邵阳市委员会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19007941号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北路205号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450718 传真:0739-5450707
建议使用IE 6.0,1024*768以上辨率,32位增强色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