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市政协安排,新邵县政协从今年4月开始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推进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专题调研,经过多次多方走访、座谈、考察,形成了调研报告。
区位优势明显 承接产业转移有潜力
新邵县是“珠三角”“长三角”各大经济板块连南接北的重要中枢,境内高铁高速纵横交错,现代化综合路网完善,全县15个乡镇基本实现1小时上高铁、半小时上高速,是全省交通最便捷的县(市)之一。
该县拥有丰富的矿产、水能等自然资源和45万人的劳动力资源,有一批传统工业项目、一定的产品市场、一批优秀企业管理者和技术工人。新邵经济开发区、湘商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塘口工业园和雀塘循环经济产业园“一区四园”基本成型。
近年来,新邵县紧抓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通过“抓园区、抓招商、抓项目”三大抓手,全力打造全省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
2018年,全县共签约项目115个,其中上亿元项目15个,合同引资73.5亿元;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承接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产业转移项目37个,合同引资26.8亿元,涵盖电子信息、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无人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装制造、皮草加工等传统产业;全年累计入园企业达89家,投产企业55家,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0家。
抢抓机遇作为 承接产业转移有成效
抓园区配套,提升承接保障能力。该县加速推进新邵经开区和各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入。近年来,累计投入25亿余元,修建主支干道6条,总长6公里,新建标准化厂房40万平方米,以及水、电、通讯、污水处理、公租房等配套设施。目前,新邵经开区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总面积达7.897平方公里,已有67家企业入驻标准厂房,凯通电子、卓旺机械、亚通机械、宝铂新材料等一批高科技产业项目落户园区。
抓招商引资,加速承接产业聚集。新邵县突破传统招商引资方式,创建代理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等新模式,突出引进重大工业地产项目,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新邵县政府与深圳宏恒泰集团合作,成立湘中汇商硅谷产业园。由该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及公益事业配套设施,并依托其招商的主动性和广泛的商界资源及成熟的运作经验,“引进一个,带动一群,发展一片”。同时,注重以商招商,打造产业集群,立足企业的产业链,鼓励入驻企业引进上下游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加速企业聚集。2019年,该县通过以商招商的方式,成功对接总投资10多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项目。
抓营商环境,提高承接软实力。近年来,该县努力创建让投资者生产安心、投资放心、生活舒心的发展环境。在不折不扣落实省、市出台的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同时,根据产业项目的实际需求,实行“一事一议”政策,创新推出“定制服务”,为投资企业在税收奖励、建厂补贴、融资贷款、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定制奖扶政策。该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将酿溪镇9个村(社区)和新田铺镇1个村划归经开区管理,将181项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到经开区,在经开区成立林业、发改、国土、环保等部门分局,做到“办事不出园”。同时,开辟“绿色通道”,无偿全程代办行政许可审批、工商注册、银行开户等事项;对入园项目前期考察、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运营等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深入开展真情结对、精准服务企业行动,努力把园区打造成投资洼地。
突破瓶颈问策 承接产业转移有思路
面对当前存在的项目建设用地紧缺、园区发展资金不足、综合保障水平不足等瓶颈,新邵县政协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加强区域合作,明确承接重点。建议加强示范区范围内的区域合作,建立共享联建机制,做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互通有无,围绕各自的主导产业有序有效承接,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全县应重点围绕医疗健康、特种造纸、智能制造等产业,对已发布的项目进行重新整合,聚焦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突出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与产业集聚规模效应,选准产业承接重点,明确产业布局、细分领域和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转移承接。
强化基础建设,突出要素保障。一是着力解决用地紧缺矛盾。建议从园区规划入手,选址布局尽可能选择土地存量大、规划调整相对灵活的区域,集中推进用地集约、项目集中、产业集聚,实现园区“一张图、一盘棋”建设。实施园区扩容提质、优化整合,特别是对一些时间要求较高、需要立即启动建设并能迅速占领市场的项目,积极向上申请用地指标,优先审批供地。同时,大力倡导现有产业园区积极探索多层标准厂房和共享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缓解园区用地紧缺矛盾。二是着力解决发展资金问题。建议积极探索建设、招商、运营、管理和服务的市场化模式,采取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拓展园区建设资金渠道,满足项目尽快落地投产的需要。此外,通过产城融合发展,促进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融合,避免重复投资,实现园区建设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共建、共享。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综合竞争力。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产业发展环境和政务服务水平。建议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全面落实发展优惠政策;不断优化用工环境,强化产业转移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