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邵阳县政协通过抓基础、聚合力、建机制,虚功实做,有效保证了委员参政议政成果的转化落实。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夯实基础,着力解决参政成果“用不了”的问题。能用是保证成果转化的基本前提。长期以来,政协参政成果之所以难转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选题偏冷、调研偏浅、建议偏虚。近几年,我们特别注重打好成果转化的基础,选题上力求“准”,调研上力求“深”,建议上力求“实”,真正化成果“用不了”为“用得上”。2008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发展油茶产业、振兴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县政协敏锐地抓住这个上下关注的焦点问题,组织人员深入乡镇、企业及相关单位,就油茶基地建设、加工、土地流转等方面展开调研,科学提出了抓市场、抓投入、抓科研、抓保障的“四抓”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积极采纳,在全县掀起了发展油茶产业高潮。2009年10月,邵阳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冠名为“中国茶油之都”。2010年,全县茶油产量由2005年的70万公斤迅速增加到670万公斤,先后涌现出1.3万户职业茶农和种植大户,投资上亿的瑞柏、长江粮油等一批油茶加工企业也陆续兴建投产;又如2009年,正值我县遭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艰难时期,为了破解当时的发展困局,尽快实现县域工业经济的复苏增长,我们选准新型工业化这个课题,撰写出《以两千万换两个亿》的调研报告,催生了我县“小巨人”工程,目前全县“小巨人”企业已成千帆竞发、茁壮成长之势。
二、凝聚合力,着力解决参政成果“办不下”的问题。参政成果的转化是一项综合工程,单靠政协的自弹自唱不行,单靠委员的一腔热情不行,单靠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也不行。为此,我们一是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凝聚“领导力”;二是积极联系部门落实,凝聚“执行力”;三是积极引导社会合作,凝聚“配合力”,“三力合一”,有效促进成果转化。如历年的政协全会,委员的协商发言都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现场点评和承诺,并明确了相关部门办理落实,倾听“政协声音”已逐渐成为各级领导的“必修课”;2008年,针对我县教育质量不断滑坡的现象,县政协决定对县教育部门开展民主评议。县委、县政府对我们的评议意见极为重视,选配了新的教育局领导班子,出台了鼓励优秀教师和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的文件,增拨了教育经费,为扭转我县教育教学质量严重滑坡现象奠定了基础;去年,部分委员反映我县双雄矿业周边环境不优、企业发展屡受干扰问题,为此,我们一是深入企业、周边村组进行实地调查;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当地党委政府、村支两委、企业负责人和当事群众召开通气会,反复做企农双方的思想工作,最大限度地赢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三是及时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情况。在我们的努力下,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带领国土、交通、物价、司法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企业现场办公,困扰企农双方多年的征地补偿、产品运输矛盾终于得到了妥善解决,企农关系明显好转。
三、健全机制,着力解决议政成果“落不实”的问题。由于强制力不够、社会关注度不高等因素,政协一些参政成果的办理和转化往往收效甚微、影响不大,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委员的参政积极性。基于此,我们健全了重点督办、协商求证、意见反馈三项主体机制,使成果转化有渠道、有成效、有影响。如2009年,五峰铺镇政协联工委以集体提案的形式反映该镇中心完小“大班额”问题十分突出,为尽快落实这个提案,我们“三管齐下”:一是成立了由主席任组长,分管副主席任副组长的强有力的督办班子;二是组织相关人员召开“诸葛亮会”,反复征求意见,初步形成了“盘活资产、公私联姻”的工作思路;三是先后4次在提案人、承办单位及民办教育负责人之间进行意见交流和反馈,促进各方合作。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原来闲置的民办中学校舍顺利改建为五峰铺镇第二完小,该镇“大班额”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又如《保护生态环境,有序控制竹木砍伐加工》、《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全县锰矿开采》的协商发言,我们由分管副主席牵头,将在政府相关部门中任职的政协委员召集起来,组成了专业对口的督办小组。经过努力,全县共关闭竹木加工企业98家,锰矿开采全部叫停,行业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