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25年,邵阳市政协迎来70年华诞。为全面回顾70年来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政协在推动邵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总结宝贵经验,进一步凝心聚力、助推邵阳高质量发展。自今年3月起,邵阳市政协组织了“同心同行七十载·凝心聚力谱新篇”主题征文活动。 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工作者,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关心政协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响应,共收到征文80余篇。这些文章,或追忆风雨同舟的奋斗历程,或记录履职尽责的生动实践,或描绘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政协事业的深情与担当。即日起,我们开设《我与邵阳市政协》栏目,将从中精选优秀作品在政协云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在政协温暖的大家庭里
陈建湘
与政协结缘是从修志开始的。1992年1月,中共邵阳市委常委会议决定市志办有关工作转由市政协主管。我在邵阳市供销合作社主修《供销合作社志》,因工作关系与市志办有联系。那年春,我参加了市志办组织的商业志稿评议,在评议会上,我大胆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发表了较为详尽的评议意见,引起了参加会议的市政协主席、市志编纂委员会主任马业棣、市委原书记、市志总纂周泽民和市政协副秘书长兼市志办主任王梅初等领导的注意。是年,市志编委会拟将志书的下限时间由1986年下延至1990年,我率先写出《关于“下延四年”的记述设想》的论文稿,受到市志编委和市志办的重视。市志总纂周泽民对我的文章写出按语,经与马业棣主席等领导商量同意后,以市志办的文件形式转发至全市九县三区和市直各修志单位。这篇文章反响很好,我因此而被市志办看好。经市政协党组研究同意,我于1992年10月调入市志办工作。市志办作为政协的下属直管单位,政治学习、人事安排、文娱活动等都由政协负责安排,我们都以是“政协人”而自豪。
1993年3月,我经市政协组织考察,提拔为市志办编纂科副科长、市志副总纂,次年,市政协从机关宿舍中安排了一套住房给我,我感到政协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关爱。四年里,我以自己的辛勤工作赢得到了政协的肯定,政协授予我“立功”“嘉奖”等荣誉称号。1996年10月,当《邵阳市志》送厂印刷接近出版和志办工作即将移交市政府办时,市政协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我,我荣幸地调入市政协工作,并被任命为政工科长。在政协,我感受到温馨祥和,情意浓浓。大家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机关还经常组织“送温暖”和各类文娱活动,我感到政协好比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记得2001年9月的一天晚上,我突然感到头昏脑胀,彻夜难眠,且高烧不退,视力急速减退。而此时,我的妻子却正因病在医院住院,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在此关头,是政协的同志们为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深夜闻讯赶来的领导和同志们,急速将我送往医院,并安排专人看护,搀扶我验血、化验、照片、作CT检查等,大家忙上忙下没说二话,经CT检查,医院初步诊断为脑瘤,建议去省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在此危急时刻,又是政协领导毅然决定派车派人送我去长沙湘雅医院治疗,经医院磁共振检查,我患的是脑垂体腺瘤,部位正压迫着视网膜神经,需马上作手术。手术后听医生说,如果晚来几小时,眼睛将有失明的危险。好险!此刻,我从心底升起一股感激之情。
出院回家不久,政协领导上门看我,同时也告诉我,根据工作表现,我已被任命为提案委副主任。上班后,领导又给了我“三边”(即边工作、边休息、边看病服药)优惠政策,意思是我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安排工作。
说实话,对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我一直心存感激,我决心用更好的工作业绩回报政协和关爱我的同志们。上班后,我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投身到新的工作岗位,边学习,边工作,参与提案征集、审查、立案、登记、整理、督办、调查等各项工作,参与《提案工作理论与实践》和《提案工作专报》的编辑工作。还联系工作实际,写出《关于提案办理程序化思考》等 4篇理论文章,在《政协工作参考》《主席参考》《诤言》等省、市刊物发表,撰写反映政协和提案工作等方面的通讯和新闻稿件近百篇,其中《瑶山有条政协路》在《湘声报》等报刊发表,并被省政协评为“好新闻”二等奖,《提案引来清泉水》等文在《三湘都市报》等报刊发表,我写的反映政协委员银佰元、姚仲瑛、叶石宇等人优秀事迹的文章在《人民政协报》和省、市刊物发表,并被中国世纪大采风组委会评为金、银等类奖项。此后,因工作需要,我调任市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委副主任,除参加专委会调查研究,组织有关会议外,我撰写了《论政协文史工作专题化发展趋势》一文,荣获征文一等奖,并被《湖南政协》推介。我执笔撰写的《关于读书难读书贵的调研报告》荣获一等奖。参与编辑《古今中外宝庆人》一书和《邵阳文史》及其丛书的编辑工作,此外,还承担《邵阳市志·人民政协志》的主修任务和《邵阳政协 50 年》纪念画册的文字编辑工作。 2006-2007年,主持编纂了47万字的《铁建丰碑》,填补了湘黔铁路建设史料的空白。
其时,有领导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是否愿意到外单位工作,我考虑已到知天命的年龄,主要是不想离开政协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和培育我多年的沃土,便委婉地拒绝了他的好意,继续留在政协工作。后调任市政协研究室主任,被安排参加省政协理论培训和全国政协北戴河理论培训,工作中,搞调研、撰材料、写报告、编政协刊物,我为开创工作新局面努力工作。几年后我又回到熟悉的文史委工作岗位,先后完成省政协的协作项目《古村落古民居》《百年老照片》《芙蓉国里》等书邵阳史料的编辑组稿任务,为邵阳政协文史委编辑《邵阳名人故居古民居》《邵阳文史》等编辑任务。2016年到龄退休,又被文史委返聘,四年间,主编了《邵阳文库·邵阳历史人物》《邵阳文库·邵阳辛亥革命人物》等四本文库书籍和《邵阳名胜故事》等大系书籍,并致力于文史研究,撰写了系列文史稿。我将近40万字的文史稿集结为《钩沉集》,20余万字的论文集结为《探究集》。我想,这一切都是政协赠与我的。
我努力工作,因为我是政协人;我心存感激,因为政协是我温暖的家。政协对我情深义重,我对政协满怀赤诚。我在一首散文诗中写道:“幸福的家园,如沐新风,激励心志。举民主大旗,唱团结之歌,人民政协驾希望之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谨此抒发我对人民政协的真挚情怀。
(作者系邵阳市政协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