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炖鸡会放些黄精党参,原来黄精脾虚有湿的人不适合吃呀,学到了。”5月21日起,邵阳日报社联合邵阳市政协推出“趣识‘湘九味’”系列报道,围绕“湘九味”中邵阳广泛种植的六味中药材,邀请邵阳市中医药专家对药材的形态、特性、产地、功效等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科普,市民反响热烈。
“趣识‘湘九味’”系列报道深受好评,是邵阳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规模种植,壮大产业发展
自古以来,邵阳就有“宝庆无闲草,佰仟皆药香”的美誉。邵阳中药材种植生产历史悠久,蕴藏着巨大的中药材资源潜力和独特优势,具备雄厚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天然基础。
隋唐以来,邵东廉桥等地的老百姓就以种植和经营药材为业。明朝初期,邵东廉桥镇、双凤乡等乡镇就有种植玉竹的记载,邵阳玉竹曾在海外博得“湘玉竹”美名。邵阳还有广泛种植石斛、芍药、丹皮、桔梗、黄柏、玄参、延胡索、天麻、连翘等珍贵中药材的历史。
“这是三年生的芍药,再过半年就可以采挖了,每亩能产二三千公斤,除去成本每亩有二三万元的收益。”新邵县巨口铺镇津溪村精亿达中药材种植基地负责人王永华说道。近日,该基地芍药、玉竹、瓜蒌、射干等中药材长势正盛,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如今,隆回县是我国最大的山银花生产基地县(市),占全国总产量的53%,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金银花之乡”;邵东被誉为“中国玉竹之乡”……我市中药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前列。
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邵阳中医药产业发展可谓扶摇直上。最新数据显示,我市现有中药材种植大户545个,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约73333公顷,年产量20.03万吨,中药材种植业年产值82.96亿元。我市中医药加工规模不断壮大,2023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家,总产值65亿元,同比增长22%。在中医药企业培育方面,我市目前培育了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我市2023年中医药总产值147.96亿元。
凝聚合力,建设产业集群
为何邵阳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邵阳市委、市政府着力建设“中医药强市”,全面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在策略上,我市先后出台了《邵阳市推进农业产业“七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邵阳市建设湖南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导区实施方案》、中医药全产业链建设《两图四库》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在行动上,我市扎实推进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中医药医保和服务价格管理改革,全面推进“中药材种植建设”“中医药第二三产业建设”“中医专科品牌建设”“基层中医药能力建设”四项建设。同时,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各有关职能部门凝聚合力,强化服务保障,有力推动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不断实现新突破。
信念如磐,产业集群建设驰而不息。我市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要求,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在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将中医药产业纳入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范畴,支持中医药产业打造成为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将中医药纳入全市九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推动产业建设。目前,我市形成以邵东、隆回为主阵地,新邵、新宁、武冈为补充的中医药产业集群。全市共建成22个市级以上中药材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11个中药材省级特色产业园。其中,2023年,隆回县金银花和龙牙百合高值化利用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在持续释放政策叠加效应,整合协同政府资源之下,我市正全力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医药事业、做优中医药产业,全力以赴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中医药资源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