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情民意
当前农村代课教师队伍出现的 新问题亟需引起关注
发布时间:2012-10-31 信息来源:邵阳市政协 作者:羊立华
      邵阳市政协委员、新宁县政协主席羊立华反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前,湖南省各市、县城区及周边一些学校出现了正式教师严重超编现象,而一些贫困边远地区却面临着基础教育教师短缺、农村孩子无人上课的局面。这些学校只有聘用部分代课教师,才能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而这批代课教师普遍存在综合素质偏低,管理不够规范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农村代课教师队伍的现状
      当前,农村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素质良莠不齐,部分代课教师学历、资格都不合格,基本素质普遍偏低。以湖南省新宁县为例,该县现有在岗代课教师193人,男57人、女136人,主要分布在丰田、巡田、一渡水、靖位、黄金等偏远乡镇的农村学校。现有代课教师从教年限在5年以内的86人,6至10年的27人, 11至15年的22人,16年以上的35人。其中,本科学历的有8人,大专学历59人,中专学历42人,高中及以下学历84人。该县大部分代课教师月工资在500至600元之间,个别效益稍好的学校代课教师月工资近千元,只有极个别代课教师参加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根据现行教师任职资格要求,小学教师必须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历,该县现有代课教师学历近半数不合格,绝大部分代课教师没有相应层次的教师资格证。但由于当地找不到合适的代课教师,只得暂由这些人担当。据调查,在我省许多地区都存在与该县类似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教学质量。
     二、当前代课教师比例偏高的主要原因
      当前,农村代课教师基本上都是由各中小学校自行聘用,没有纳入人事、编制部门的管理范围,聘用和管理都欠规范,工作稳定性差,加上待遇偏低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当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当前农村代课教师比例仍然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村教师编制不合理。人事编部门核定的学校编制已不适应现行学校管理的客观需求。2001年,中编办、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共同颁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规定了23:1的农村小学教师编制标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编制标准已经远远落后于当前农村地区的教育实际。一方面学校师资需求有其动态变化,教师遇上生病、事假、产假等,都需要有相应的人员编制代班代课。另一方面现行学校管理要求和课程设置较之以前已有很大变化,学校内部岗位设置进一步细化,电教、实验、信息技术教育、安保、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课程、学生营养餐管理等一系列以前所未曾有的工作岗位都需要有相应的人员编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校不得不聘用部分代课老师对现有师资力量进行补充,这也就为“民转公”截止后的代课教师数量的反弹提供了所谓的“行政依据”。二是贫困地区教师招聘难。由于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待遇差、工作生活环境差、交通与通讯极不便利,正式教师往往不愿意前往执教,当地只好就近招聘人员担任代课教师。三是代课教师转正难。我国实行教师资格上岗制度,多数代课教师因为种种原因,譬如年龄、学历等原因无法获得教师资格证,甚至有些代课教师考取了资格证书,却因为编制紧张或者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而不能转正。
     三、破解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投入。要采取多种手段,加大对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合理配备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人事、编办、发改、财政等部门在核定学校人事编制、岗位、项目、经费时应向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倾斜,使农村中小学教师招得进、留得住、教得安。
      2、建立代课教师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鉴于代课教师这一群体或将在一定时间和范围继续存在,因此有必要建立代课教师规范管理机制。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制定代课教师管理办法,规范聘用程序,明确管理制度,防止出现空编和代课教师并存的现象。对聘用的代课老师,要严格按照要求,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其工资不低于该地区的最低工资水平,并办理“三险”。将他们纳入当地教师培训计划,提供与正式老师一样的培训、学习机会,提升代课教师素质。
      3、制定“代转公”教师考核招录政策。针对偏远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师资短缺甚至面临师资断层而又招不到正式教师的现实,建议相关部门制定“代转公”老师考核招录政策。采取专项教学能力考核等办法,对在岗不在编、具有合格学历和教师资格且任教达一定年限的优秀代课教师,实行定向、定点招录为正式教师。
68.8K
  打印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邵阳市委员会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19007941号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北路205号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450718 传真:0739-5450707
建议使用IE 6.0,1024*768以上辨率,32位增强色浏览